十堰市图书馆欢迎您的光临!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十图动态

灵秀湖北欢迎您——首届万名司机讲家乡故事大赛参考资料(一)

  • 来源:十堰市图书馆
  • 发布时间:2022-07-11
  • 发布者:十堰市图书馆
 

目 录

 

                                                                                             一、十堰风景名胜

                                                                                             二、十堰名优食材、风味名宴

                                                                                             三、十堰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十堰历史名人

                                                                                             五、十堰历史文化

                                                                                             六、十堰红色故事

  

  

  

第一部分 十堰风景名胜

 

                                                               1、武当山——“仙山琼阁” 之地(选自《荆楚百处名胜》)

                                                               2、武当净乐宫——“小故宫”的再现(选自《荆楚百处名胜》)

                                                               3、丹江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的起点(选自《荆楚百处名胜》)

                                                               4、郧县国家地质公园——从恐龙时代到古人类的产生(选自《荆楚百处名胜》)

                                                               5、赛武当——天然珍稀动植物博物馆(选自《荆楚百处名胜》)

                                                               6、黄龙滩旅游度假区(选自《大美十堰之旅》)

                                                               7、天河(选自《大美十堰之旅》)

                                                               8、西关(选自《西关印象》)

                                                               9、女娲山(选自《大美十堰之旅》)

                                                               10、关垭古长城(选自《大美十堰之旅》)

 

武当山——“仙山琼阁”之地

 

  武当山位于十堰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距十堰市城区38公里。景区面积312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170平方公里,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武当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唐代贞观年间(627-649) 就开始在山上修建道教建筑,宋、元以后进一步扩建。到明成祖朱棣时,将武当山道场辟为皇室家庙,自永乐十年(1412) 起,派遣20多万军民,历时十二年,建成了9宫、9观、36庵堂、72岩庙等33组建筑群,总建筑面积达160万平方米。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又大规模维修和扩建。历明一代,在武当山共建造宫、观、庵、堂、祠、亭、桥、台等500多处,房屋20000余间,被列为道教“第一名山”。明代以后,部分建筑毁于天灾人锅,现仍保存完好的有129处,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占地面积100多万平方米,著名的建筑有金殿、太和宫、南岩官、紫霄宫、复真观、玄岳门等,重要的建筑遗址有玉虚宫遗址、五龙宫遗址。除了道教建筑外,武当山的峰、岩、涧、洞以险、奇、幽、秀为特色,其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四面群峰环绕,有七十二峰朝金顶之说,游人登上山顶,凌晨观日出,傍晚观云海,犹如仙境。

  玄岳门,即“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称,位于武当山北麓玄岳村,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为四柱三间五楼仿木结构石牌坊,高12米,宽12.81米,中间镶嵌矩形横匾,两面双勾嘉靖皇帝亲笔书写的“治世玄岳”四个大字,笔势隽永刚健。额坊、檐椽、栏柱上分别采用浮雕、镂雕和圆雕手法刻画仙鹤、八仙及各种花鸟图案,造型优美生动。作为石雕艺术的精品,玄岳门已被指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玄岳门原来处在均州到武当山金顶中间,自均州到玄岳门七十里,为官道,进入玄岳门后为神道,到金顶也是七十里。玄岳门实际上是进入武当山“仙山琼阁”的第一道仙门。以前,在玄岳门前还有回心庵等建筑,香客上山进香,要先到回心庵敬神,净心入境,否则会受到灵官的惩罚。进门以后,虔诚的香客就三步一磕头,五步一礼拜,不吃不喝,不说不笑,一直到金殿朝拜完毕。玄岳门在香客眼中,实际上是人间与仙境相隔的标识,故当地民间以前有“进了玄岳门,性命交给神。出了玄岳门,还是阳间人”的说法。今天,玄岳门周围已修起了度假村,玄岳门成了进入武当山的第一个旅游景点, 第一道欢迎海内外游客的“迎仙门”。

  玉虚宫遗址,位于武当山特区玉虚路南端,占地面积约156000平方米,是明代在武当山修建的规模最大的建筑群。玉虚宫全称是“玄天玉虚宫”,由于明代营建武当山时,这里是大本营,当时称老营,所以民间又称“老营宫”。明永乐十一年(1413)建成,嘉靖三十一年(1552)又进行维修扩建。共有宫观庙宇2200间。为一五进三路院落,有玄帝大殿、启圣殿、元君殿、小观殿及堂、祠、坛、庙等各种建筑,四周以红墙环卫,气魄宏伟。清乾隆十年(1745)遇火灾,大部建筑被毁。清代以后又重修山门、父母殿、配房等建筑。清代建筑至今仍存,明代遗物有四座巨大的石碑,其中明成祖永乐年间敕建的2座,底座为石龟,龟通长6.1米,高2.9米,御碑通高9米,各重20万斤左右,为完整的石雕艺术品。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复真观,又名太子坡,在武当山天柱峰东北。相传净乐国太子(即真武)15岁来到武当山学道,最初就住在这里,因而得名。复真观建于明永乐十年(1412),清代又多次重修,现仍基本保持原貌,是武当山保存较为完整的一个建筑群。现有庙房105间,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它背倚狮子山,前临千丈深谷,是在一个狭窄坡地上依据地势而修建起来的。建筑起伏曲折,周围环以红墙,犹如波浪起伏,故人将其称作“九曲黄河墙”。依次建有龙虎殿、正殿、后殿、左右配殿等建筑。正殿前有一径约丈余的圆池,名滴泪池,相传太子初入山学道时,其母善胜皇后依恋不舍,伤心痛苦,滴泪成池。

  复真观建筑代表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高峰,有一座建筑“五云楼”,依岩壁修建,共五层楼,顶层有梁枋十二根,交差迭搁,下以一柱支撑,即“一柱十二梁”, 是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杰作。

  从五云楼沿石级而上,是皇经堂和藏经阁,再往上,就是观内最高处太子殿,供奉太子童年塑像。由此俯望周围,青山碧水,犹如画景,清晨云雾从山底升起,真是天上人间了。

  紫霄宫,位于武当山天柱峰北展旗峰下,是武当山保存最完整的宫殿之一。宋代宣和年间(1191-1125)就在此地建有宫殿,至明永乐十年( 1412)重修,赐名“太玄紫霄宫”。嘉靖年间(1522-1566)进一步扩建,最多时建有房屋806间。现存建筑182间,建筑面积8553平方米,建筑及遗址占地面积74000平方米。紫霄宫背依西北,面朝东南,整个建筑依中轴线布局,依次有龙虎殿、十方堂、紫霄大殿、父母殿、东西道院等。在龙虎殿后有两座御碑亭,东西对称排列,一为永乐十一年(1413) 的一道“圣旨”,内容是禁止外人扰乱武当道场;另一块是“御制大岳太和山道宫之碑”,记载营建武当山之事,刻于永乐十六年(1418)。主体建筑紫霄大殿建在三层石砌台基上,为重檐歇山顶式,绿琉璃瓦屋面,高近20米,面阔与进深均为五间,面阔26米,进深18米,屋脊上装饰以各种飞禽走兽。殿内供奉的是玄天上帝及金童玉女神像,两侧供奉灵官诸神像。殿两侧为东宫和西宫,1931年,贺龙曾率红三军驻扎在这里时,司令部和后方医院就设在宫内。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岩,在紫霄宫西约2.5公里处,海拔964米,峰奇岭峭,涧深林茂,在武当山36岩中风景独异。自唐宋以来就有道士在此修行,元代曾在此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大都在元末毁于兵火。明代在此重新修建,自明永乐十年(1412)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共修建640余间。后屡经兵火,现存庙房83间,建筑面积3539平方米,现存建筑及遗址占地面积61187平方米。主要有元代建的天一真庆官石殿,明代修建的南天门、两仪殿等建筑及元君殿、南熏亭、圆光殿等遗址。

  天一真庆官石殿建于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面阔三间,约10米,进深三间,近7米,通高约7米,建筑面积71平方米,整个梁柱、檐椽、斗拱、门窗均用青石雕凿,榫卯拼装,刻工精细,是武当山现存的最大石殿。

  两仪殿建于悬崖之上,殿前有著名的龙首石,长29米,宽仅30厘米,浮雕云龙,龙头置一小香炉,面对金顶,下面是千丈深渊。从前有香客为表示虔诚,冒险到龙头进香,常有人由此坠崖丧生,后被禁止,以围栏隔住。隔栏俯瞰,只见悬崖下百丈深险,不禁头昏目眩。在龙头香西面有一山峰,直刺中天,上面有飞升台,相传真武大帝在武当山修道四十二年,就是由此得道升天。

  金殿,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之巅,坐西朝东,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高5.54米,深4.4米,宽5.8米。重檐庑殿顶,下设12根圆柱。殿身为铜铸隔扇,除大门可以开合外,其余均为固定隔扇。檐际悬以铜铸鎏金竖匾,镌“金殿”二字。殿基为花岗岩石台,四周环以石雕栏杆。

  殿内神像、供桌和供器皆为铜铸,后壁正中为真武大帝铜坐像,身着龙袍玉带,姿态魁伟,面容丰润,旁边左右侍立的是金童玉女,捧册端印,拘谨恭顺。殿内金匾上有“金光妙相”四字,是康熙皇帝的手迹。殿内还悬挂一颗鎏金铜球,相传此球能镇住山风,守护长明灯不灭。金殿各个部件采用“失蜡法”铸造,再用榫卯拼装,然后通体鎏金,全身没有铸凿痕迹。历经500多年的风霜雷电,仍然金光闪闪,耀眼夺目,不能不说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当净乐宫——“小故宫”的再现

 

  武当净乐宫位于十堰丹江口市东郊。净乐官原在古均州城内,始建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1958年修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时迁移至此。

  净乐宫是祭祀真武大帝父亲的宫殿,因相传其父亲是净乐国国王,所以取名净乐宫。永乐皇帝亲赐“元天净乐宫”匾额。当时建有玄帝殿、圣父母殿、左右圣旨碑亭、斋堂、道房等大小190余间房屋,到嘉靖年间(1522—1566) 又扩建到520余间,当时占地有121785平方米,有龙虎殿、朝拜殿、正殿等,巍峨矗立。宫门前是六柱五间五楼华表式石牌坊,牌坊前是一对近3米高的铸铁狮子,造型生动。四周红墙环绕,规模为武当山八宫之首,可与北京故宫比拟,故人称“小故宫”。

  清代至民国年间,屡经兵火,多次重修。1958年,均州古城沉没于丹江口水库,在水库蓄水之前,将净乐宫整体搬迁。现址净乐官就是用拆卸的建筑构件材料,重新建造的。山门前是坐北朝南的大石牌坊,通高12米,通宽33米,高大雄伟,是净乐宫原物,从原址搬迁后复建的。穿过牌坊,是净乐官正门,为歇山式建筑,两侧是琉璃八字墙。墙中饰椭圆形琉璃双凤和牡丹。进入山门,里面建有玄帝殿、龙虎殿、父母殿、龟碑亭、钟鼓楼等。

  玄帝殿是重檐歇山式大木结构殿堂,面阔五间,是以原净乐官为蓝本,体现了明代的建筑风格。殿内供奉真武大帝端坐神像,高5米,重6吨,是武当山最大的一尊钢铸神像。两座赑屃驮御碑亭,亭内碑刻为明成祖永乐皇帝圣旨,西面是明永乐十一年(1413)圣旨,东面是明永乐十六年(1418)圣旨,两座石碑均是净乐宫原物,重达102吨,是现存明代最大的赑屃驮御碑。大石牌坊和赑屃驮御碑都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建的净乐宫建筑面积共63000平方米,再现了当年净乐宫的宏伟气势。

 

丹江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的起点

 

  丹江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十堰丹江口市境内,是在汉江及其支流丹江汇合处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1958年,至1973年工程全部竣工。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等综合效益。拦河大坝坝顶高程162米,全长2494米,正常蓄水位157米,正常蓄水库容174.5亿立方米,发电站装机总容量90万千瓦,垂直升船机犹如巨龙,能将150吨的驳船提升过坝。有两条灌溉渠道,引水流量每秒600立方米,灌溉面积360万亩。库区形成了两条深水航道,可常年通航到陕西白河和河南淅川。丹江口水利工程建成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直接经济效益已经相当于工程投资的数十倍。

  雄伟的大坝,拦腰截断汉江,形成了中国第二大淡水湖。登上坝顶,眺望远方,只见烟波浩渺,水天相连。乘上游轮,沿途有30公里宽广水域,水库水位在155米时,水面达700平方公里,被称为“小太平洋”。在群山环绕的武当山下,竟有这样一片辽阔的水面,无怪乎人们传说这里就是哪吒闹海的地方。乘船再往前行,在汉江故道龙峡谷口,远远就可以看到在龙山之巅高高耸立着一座宝塔,听说原来这里有一条孽龙常在此兴风作浪,后来人们修了一座宝塔镇住龙颈,才太平无事。它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犹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在塔对面是沧浪亭,当地志书记载这里是孔子听孺子唱“沧浪之歌”的地方,也是屈原遇到渔夫的地方,古代曾有许多文人在这里凭吊古迹,吟诗作赋。当水库水位下落时,还能看到“孺子歌处”、“沧浪适情”等摩崖石刻。

  已经开始的“南水北调”工程,为丹江口水库带来了更光明的前景。“南水北调”是我国21世纪的宏伟工程,它分为东线、中线、西线三个部分。其中线工程是从丹江口水库引水,修建干渠1246公里,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河流,将水引至河南、河北、天津、北京。一期工程投资517亿元,相当于三峡工程的静态投资,到2010年全部完工。丹江口的混凝土大坝将由162 米提高到176.7米,设计蓄水量由157 米提高到170米,总库容量提高到290.5亿立方米。汉江的防洪标准将由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明天的丹江口水库会更美好。

 

郧县国家地质公园——从恐龙时代到古人类的产生

 

  郧县国家地质公园是整合郧县县域内地质遗迹资源,经过国土资源部评审同意建立的,主要有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遗迹保护区、梅埔猿人洞地质遗迹保护点、青曲“郧县人”遗址园区、李家沟恐龙化石地质遗迹保护点等十大景区。

  郧县共在3个乡镇11个地点发现恐龙蛋化石,最典型的是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遗迹保护区,它位于柳陂镇青龙山,距郧县县城8公里,西临堵河,东靠汉江,分布面积约10平方公里。恐龙蛋化石主要埋藏在晚白垩纪地层的粉红色砂砾岩中,距今约6500-13500万年。这里的化石群具有分布集中、数量大、种类多、埋藏浅、保存完好等特点。在世界上目前发现的8种恐龙蛋化石中,青龙山占了5种,是恐龙蛋遗迹分布最集中的地区。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梅埔猿人洞地质遗迹保护点位于郧县梅埔镇西寺沟龙骨洞,在郧县东北部,距县城82公里。龙骨洞是一个水平岩溶洞,洞底高出附近滔河水面约40米,溶洞全长近50米,高约0.4至3米左右,洞内有堆积物。197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考古研究所在洞内发掘出猿人牙齿化石四颗和经过人工打击的烁石石核,以及20多种动物化石。梅埔猿人生活在距今约50万至100万年之间,早于著名的北京周口店猿人。

  “郧县人”遗址园区位于郧县城西40公里的青曲镇弥陀寺曲远河西边的学堂梁子上,在1989年5月和1990年6月,先后从这里挖掘出了两具猿人头骨化石,两具头骨化石都基本保存了完整的脑颅和面颅,学术界将其定名为“郧县直立人”, 简称“郧县人”。据古地磁法测定,化石年代距今约80-90万年之间。是我国已知时代最早,保存最好的人类头骨化石,在其文化层,先后出土了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等各种石器240余件,还有各种动物化石,如鹿、豪猪、猕猴、野猪、鬣狗、小猫、豹、狼、獾、犀牛、马、牛、熊等。

  1992年以发现第一具远古“郧县人”颅骨化石点为基点,修建标志牌,在一个长2.5公里、宽1.5公里的区域内划定为遗址保护范围。遗址濒临汉江,高出水面约50米,周围群山环绕,洞穴幽深,当地人将这一带称作“神雾岭”。或许正是从这样的真实环境中,你能感悟到人类产生的奥秘!

 

赛武当——天然珍稀动植物博物馆

 

  赛武当又名伏龙山,位于十堰市茅箭区小川乡境内,距十堰市城区32公里,东面与南面分别与武当山和神农架相邻。赛武当主峰1730米,比武当山主峰天柱峰高出118米,赛武当的险峻、自然景观的优美也都超过武当山,山名即由此而来。传说真武祖师最早是在十堰四望山修行,因把山顶压成四方形,南迁到鸡鸣山,又因此山金鸡啼叫不休,祖师夜不能寐,半夜东移到武当山。早晨醒来一看,西边有一座山比武当山还高,于是挥剑削去山顶,山顶的一截掉到茅塔河中成了独山。但成了平顶的山还是比武当山高,于是祖师就为它取名叫赛武当。

  景区总面积5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5%,植物有178 科1316种,其中不少是国家珍稀树种如铁坚杉、珙桐、银杏、白皮松等;脊椎动物63科204种,有熊、獐、羚羊、娃娃鱼、猴等,犹如天然的珍稀动植物博物馆。主要景点有祖师殿、观景台、龟山岩、菩萨峰、蜡烛峰等50多个。自然景色以“雄”、“险”、“野”、“秀”为其特色。

  雄指山势雄健、岩石嶙峋,如铜墙铁壁浑圆一体;险指山高坡陡,有十多座山峰垂直高度在100米至700米之间,山峰的坡度接近90度,犹如直逼苍穹;野则指这里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古朴野趣;秀则是指山清水秀,小溪潺潺,雾环云绕,鸟语花香。

  赛武当,正在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张开双臂迎接远方的客人。

 

黄龙滩旅游度假区

 

  黄龙滩旅游度假区是由湖北黄龙滩水力发电厂开发建设的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它位于鄂西北山区的堵河下游,十堰市黄龙镇以上4公里的峡谷出口处,中国著名的车城十堰市以西约30公里处。

  整个景区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生态旅游区,有樱花大道、红枫林、杨梅径及水上乐园、盆景园。目前园林景区种植有樱花、杨梅、白兰、茶花、紫薇、桂花、南方柚树等名贵树种20余种,2万余株,草坪30000余平方米。特别是三公里长的樱花大道,种植了从日本引进的多彩多瓣樱花,每年四月,樱花争奇斗艳,与樱花大道上黄色的迎春花交相辉映,煞是喜人。黄龙滩旅游度假区已连续五年举办了樱花节,吸引了众多的游客观赏。

  景区的第二部分是水电科普展馆和企业文化展馆。水电科普展馆里利用图片、模型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中国水电和世界水电的发展史。企业文化展馆展示了1969年开始建设黄龙滩电厂的奋斗史。

  景区的第三部分主要是运动区域,有拓展项目和运动场馆,在拓展基地体验高空行走的惊险,在运动场馆体验篮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带给人们的快乐和健康。

 

西 关

 

  在中华大地上,房陵,不能不算作是一座历史十分悠久的名城。从它的每块砖瓦中,你都能嗅到传奇与沧桑的气息。

  它如同威严慈祥的老祖父、老祖母,将古老宽大的市井格局、美轮美奂的楼宇构筑,化为博大宽阔的胸襟,接纳养育了世代的儿女,让他们在这里生存繁衍,奋斗发展。

  这座古城的爱是深沉而神圣的。在世代儿女的坎坷蹭蹬、孤寂疲惫之时,它总以自己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特殊的叙事方式,用一个又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来抚慰他们,它是那样的本真而质朴,又是那样的古远而亲切。每个故事的细节都和着祖辈的血泪与情感,如同老房子的每方柱础和每个门环都长了青苔、沁了锈迹。

  那时,这座古城中每一座有着朝霞与风铃的楼阁,每一条有着落叶与夕阳的街巷,总是那么温暖与惬意,让儿孙深深依恋。

  因此,房陵人内心是骄傲的,他们骄傲于生在这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他们庆幸自己的血液中流淌着秦巴山水孕育出来的神秘灵性。

  日月轮转,沧桑变易。突然有一天,在红尘滚滚、行色匆匆之中,有一个房陵人、有一群房陵人蓦然回首,猛然发现,豁然感悟,这座古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留下的文明遗存已经太少了,给后人的念想已经不多了。老祖父、老祖母身影依稀,声音喑哑。

  房陵文明,绚烂多彩,历史的文脉源远流长。神农老祖曾于千里房陵的崇山峻岭间搭架采药,选种谷黍,开创中华原始农耕文明。周朝太师、中华诗祖尹吉甫,生于房陵,为后世留下《诗经》,润泽中华千秋文脉。唐中宗李显,客居房陵十二年,演绎了一代帝王的传奇人生。历代多少文人臣子、官宦世家,被特放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从长安到房陵,漫漫古道之上,该有多少牵动中国历史的故事。房陵历史的深处,有创世的传说,有春秋的影子,有汉唐的风云,有历代文明遗留下来的痕迹与风物。遥想当年,楼宇高耸,亭台林立,市井纵横,烟火繁盛,老街古肆间,走过了多少历史人物,上演过多少人间好戏。

  而如今,仅存一处西关老街,在风雨飘摇中日渐残殒与破败。或廊柱倾倒,或门面歪斜,千米街巷被无情的岁月渐渐侵蚀,在悄无声息中被渐渐遗忘。而另一种危险还在悄悄靠近,不知哪个夜晚,地产开发的浪潮,会将它们从大地上荡涤干净,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崭新的钢筋水泥森林。

  幸亏,良知与慧眼避免了这种可怕的可能。房陵这一片古老的城市遗存,在文旅融合、保护与建设并举的智慧中,诞生出了拯教与创新的新气象与新格局。

  主政者和建设者用历史的情怀和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西关街的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擦去了时光的尘埃,他们发现西关街闪耀着历史与时代的光芒。

  西关街是房陵的历史遗存,是记录这座古城原真信息的一个“芯片”。它压缩储存了千里房陵与千年古城的人文风物与历史记忆,是留给后人的一卷春秋大书。

  西关街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西关街本身,也超越了单纯的城市建设概念。对西关街的全景观察,要上升到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

  西关街应该叫西关印象。印象是内涵的解读与外延的展望,西关印象是新时代科学协调发展中,对文旅融合、资源整合的全方位观照。

  西关印象不仅是房县文明个性的最大印记,还是这座城市乡愁人文情感的最后依附之地,更是这座城市数千年文明延续的根脉。打造西关印象,不是简单的旧城改造建设,也不是简单的民俗小镇建设,更不是简单的文物古迹维护。要将它归位于一座城市在新时代的发展战略,归位于一座城市继往开来的精神,归位于一座城市的整体文化意识与历史情怀。

  西关街层层叠叠、影影绰绰的时光深处,暗藏着古老房陵历史文化的基因图谱,巷道廊柱间,仿佛纵横着老房陵的指罗掌纹。一条古街上曾密布着文气沛然的古建筑。社稷坛、文公祠、老君堂、太清观、西岳庙、青狮庙、三官庙、惠感寺,世世代代寄托了多少人的情思,安顿了多少人的灵魂。

  除此以外,还有追忆一代诗祖、周朝太师尹吉甫的万寿宫,祭祀楚国诗人屈原的三闾书院;弘扬孝德的黄孝子祠,彰显忠义的关帝庙。商铺酒肆、会馆驿站自然是鳞次栉比,在不尽的兴衰更迭中,演绎着说不尽的繁华与衰落。

  今天,建设者们,既要为房陵的历史留下一条西关街,也要为房陵的子孙再造一条西关街,新与旧必经脉贯通,血肉浑然。他们没有死守传统、死保古迹、被动地消耗历史资源,而是将保护与创新科学地结合在一起,用文旅融合的时代眼光,将西关印象项目上升到化茧成蝶、经营城市的战略思维,激活历史,打造文旅产业的高端品牌,构筑新经济元素的“核反应堆”,为区域社会的持续发展打造出充满能量的动力引擎。

  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的文化资本,理想与情怀、诗与远方怎样与现代商业思维嫁接转换,西关印象文旅项目似乎在尽最大可能为一方天地提供一个典型案例。它要使历史文化流动起来,与一个全域旅游的时代交融,创造新时代的价值与财富。老房陵是古老的底片,西关印象在显影;老西关是历史的芯片,西关印象在激活。用时代创造美学,西关印象是在当下时空中被描绘渲染的缤纷画卷,被书写演绎的精彩剧目。

  西关老街蜕变成了西关印象。有了唐宋元明的亭台楼阁,它有了清风明月花木流水,有了行行复行行的回廊幽巷,也有了叠叠复重重的馆舍店铺。吹的是运古的风,但阳光有了今天的明媚。历史文化的图景里,注入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商业能量与时尚潮流。八方的游客,远近的乡党,谁都可以在爽畅的心绪中“穿越”古今。

  我们可以啜一口清茶,在这里优闲地谈论四纪冰川与神农架,房陵温泉与青峰大断层;我们可以品一盅老酒,在这里猜想野人是否还出没在秦巴的林莽之间,神农发现的救命仙草是不是现在的七叶一枝花。我们徜徉、我们体验、我们遐想,我们享受着这里的“休闲经济学”。老屋、酒肆、客栈、商行,名特美食在这里汇聚,民俗风情在这里上演。

  白天,这里是流动的人文博物馆;晚上,这里霓虹闪烁,影像幻彩,又成了沸腾的游乐园。西关印象,是房陵的象征,同时又是最古老、最时尚的房县名片。传统的房陵与现代的房县,在这里得到了最集中的展示。

  同时,它又成了房县的旅游集散中心,辐射着房县的各个景区,款待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住在西关印象的民宿客舍里,夜晚流连于迷人的风情;清晨吃完早餐,可去野人谷野人洞探幽,去青峰宝堂寺寻古,去花田酒溪品佳酿,去古寺温泉放松养生……西关印象是房县名副其实的城市客厅,同时又是房县文旅繁荣的“根据地”。一座千年历史古城,终于有了最为精彩的内核。文化河流与智慧光芒,在这里集聚出文旅融合时代一个万众瞩目的焦点。它的独特魅力是房陵的,是秦巴的,也是世界的。

 

天 河

 

  郧西,北依秦岭,南临汉江,东接郧阳,西邻西安,守湖北之“门户”,扼西安之“咽喉”,因地处郧山之西,故谓郧西。全县版图面积3509平方公里,总人口近51万,是湖北省解放最早的县,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核心保护区;同时郧西还是中国“黄姜之乡”、“中国油桐之乡”、中国优质山羊——马头山羊原产地、国家级香料烟基地和全国“四大杜仲基地”之一。

  郧西沟壑纵横,地形复杂,自西往东百余公里的距离,竟然有千余米的落差,造就了无数的山水悬念、人间奇景。随着“福银”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郧西已成为东进西出的“大通道”、西部大开发的“最前沿”、展示湖北形象的“新门户”。尤其以天河旅游景区为轴心的龙潭河景区、五龙河景区、上津古城、三官狩猎场、世界婚俗博览园为节点的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成,将使未来的郧西更加具有实力、充满活力、富有魅力。

  天河旅游景区是郧西县委、县政府精心打造的国家4A级景区。该景区由湖北玄鼓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承建,总投资4亿多元。天河旅游景区主景区位于郧西县城,郧西县城是一个四水绕城流、群山环野立的水乡山城,城区就是景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全国都是罕见的。景区规划面积为80平方公里,北至土门镇金钗石,南至观音镇天河口,西至城关镇榆树关,东至城关镇大尖山。这里,佛、道两教和睦相处,天河、汉水交汇融合,有神奇的牛郎织女传说,有世界最大的真武大帝铜像,有世界最大的人造月亮、亚洲最大的铜牛、最高的织女雕塑,有缤纷迷人的彩虹桥、有亦真亦幻的时空隧道,有木鱼声声、香烟袅袅的玄鼓山道观,有穿城而过的小桥流水、天上的街市等重要景点40余处。

 

女娲山

 

  说到女娲山,大家肯定都知道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了,但是大家知道为什么女娲要炼石补天呢?女娲是怎么炼石补天的呢?女娲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瑰宝呢?女娲山上又有什么样的神奇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呢……

  女娲山位于竹山县宝丰镇境内,这里是鄂、渝、陕三省交会之地,北接秦陕,东临荆襄,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有着世外桃源般的自然隐逸之美,素有“四水归池”、“秦巴山间小武汉”的美称。女娲山也是宝丰境内的第一高山,海拔888米,一峰独立,傲视群峦,巍峨苍莽。山顶上依稀可以看到女娲奋力补天的身躯,伟大的圣母女娲以及广大的女娲子民,正以博大的胸怀和满腔的热情迎接大家的到来!

  女娲山是创世神话女娲炼石补天的圣地,是圣母女娲留给我们最伟大的馈赠。在中华民族上古神话传说中,女娲是早于一切神的神,早于一切人的人,位于三皇之列。依据汉代典籍的描述,她和伏羲、神农并列,被尊为中华民族最初始的“三皇”,而女娲功绩最大。根据神话的描述,女娲对整个人类的伟大功绩齐天盖世,女娲抟土造人创造了人类,炼石补天拯救了人类,与伏羲成婚繁衍了人类,制定婚姻制度教化了人类,创造笙簧乐器丰富了人类的娱乐生活。我们大家了解最多的当是女娲补天的故事了,实际上,正因为女娲的功劳如此旷古烁今,她才得到了我们整个民族广泛长久的崇拜和尊敬,被炎黄子孙公认为创世神和始祖。当然了,神话毕竟是神话,有我们的祖先虚构夸张的部分,但是女娲的传说却一直在中华大地上历代相传、广泛传播,给女娲山带来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女娲山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春夏秋冬各有不同的景致。奇特神秘的女娲山,古往今来一直令人神往。古代诗人王象之曾在诗中这样写道:“女娲山下少人行,涧谷云深一鸟鸣。”山林苍翠,鸟语花香,峡谷幽深,峰峦竞秀,这是女娲山最生动的描述。游览女娲山概括起来就是“圣山、圣母、圣石、圣水”。

  女娲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影响十分大,流传非常广,因此有很多地方都有关于女娲的传说,有很多地方也有女娲山、圣母山,但是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大家,女娲补天传说的中心和发源地,就在我们的女娲山!这就是清朝盛世由钢牙铁齿之称的纪晓岚主编的、由康熙皇帝钦定的《四库全书》之一——《康熙字典》,是绝对的权威著作,当之无愧的经典。《康熙字典》上记载有:“女娲炼石补天处,在今郧阳竹山西三十里处……”上边的记载提供了女娲补天地就在女娲山的有力证据。另外,唐代司马贞的《补史记·三皇本纪》、五代时期杜光庭的《录异记》、明朝徐道德《神仙全传》等都明确标明了女娲炼石补天就在竹山宝丰的女娲山上。

 

关垭古长城

 

  关垭古长城是世界上最早的长城,被称作“长城之父”。据《竹溪县志》记载:竹溪古庸国地,公元前七世纪,楚庄王灭庸,北上争霸,为了防御需要,在秦楚两国边界,崇山峻岭之间,修筑了一道防御工程,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内长城。有关古长城竹溪段的具体修筑年代,史书虽未有明确记载,但据文物专家考证,始建于公元700多年东周时期,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比秦长城早700多年,比明长城更是早了20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长城,因此称作“长城之父”。

  关垭古长城遗址竹溪段,北起竹溪县龙坝镇铁桶寨,以蒋家堰镇关垭为中心,南迄竹溪县鄂坪乡梓桐垭,绵延100余公里。在起伏连绵的山峦叠嶂中,依山势修筑,悬崖绝壁处凭借天然险要,平坦处城墙雄立,有石处则石垒,无石处以土夯,蜿蜒在数百里的山脊上,宛若巨龙,气势宏伟。站在古长城遗址上,使人浮想联翩,仿佛回到了著名典故“朝秦暮楚”的远古时代,当年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依稀可见,你攻我退的拉锯战在这秦楚边境上从未间断,恍惚眼前又出现了杀声震天、诸侯争霸的激战情景。

  看到关垭古长城,各位也许会想,它与北京的秦长城、明长城有什么区别呢?它们虽然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防御工程,却有很大的不同。北方的长城,因为历代王朝固疆拓土的需要而得以多次修复,所以至今保存完好,关垭古长城是东周列国和春秋战国分裂时代的产物,秦统一中国以后就废弃了,加上年代过于久远,所以保存不完整。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一直就是秦楚两国的边界。一关之隔,秦楚两国,所以大家只要一脚踏过关垭,就算出国了。各位朋友,如果您以前不知道关垭古长城,那么您一定听说过“朝秦暮楚”这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垭,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楚边关,你攻我守,战争残酷而激烈。血泊中,早晨还插着秦军的旗帜,晚上却成了楚军的坎烟缭绕之地。当地的老百姓为了生存,当秦军打来的时候,就插上秦国的旗帜,楚军打来,又赶紧穿上楚人的衣着。这就是“朝秦暮楚”的由来,比喻人反复无常,行踪不定或生活不安定,其实也是当地群众在特定的环境下不得已采取的一种生存策略。

  和平年代的关垭,是鄂陕交界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长城脚下有个千年露水集,千百年来,周边群众带着农副产品踏着露水而来,朝阳升起,露水未干就交易完毕欢喜而归,赶着回家忙农活儿。

  我们现在所处的关垭,是两山夹峙、一线中通,呈马鞍形的险关隘口。遗址呈船形横在关口,船的首尾顺两边山势上翘,东西宽150米,南北长300米,四周是石灰、黄土和猕猴桃汁混合物夯筑的近一米厚的城墙,“船舱”正中建有关楼。这个船形的巨大的建筑形成了一个坚固的战斗堡垒,既是日常边界驻防的重要屯兵场所,又是战争时重要的防御工事。

打印收藏关闭